本篇是對2024-01-07
到 2024-01-13
這周生活的記錄與思考。
強風吹拂#
周日下午難得出了太陽,於是出去在冬日跑了 2024 的第一次步。
受到 running_page 項目的啟發,決定重新下載 Nike Running Club—— 這是自己第一個使用的跑步 app,在大學時跑的人生第一個 10 km,就是用這個 app。當它去年決定退出中國時,我還備份了自己的數據,雖然現在已經忘記備份到哪裡了:( 但當自己重新下載 app 時,驚喜地發現之前的跑步記錄都還在,於是今年更沒有理由放棄跑步了。
雖然知道窗外的太陽是假的,並不能提供什麼熱量,但是自己還是低估了荷蘭的冬日寒風,選擇穿了透氣性還不錯的衣服。我選擇了 2 公里的距離,但是在跑步的過程中產生的熱量,全部被風吹走了,身上完全熱不起來,自己想通過提速而發熱的努力也最終失敗,在外的雙手逐漸失溫,指尖冰涼。在結束跑步的時候,當想要操作手機結束 app 的跑步記錄,手指都有些僵硬。
這就是我對新年冬天的體驗,而所有寒冷,也在回家後的一場熱水澡後,化成舒緩的氤氳水汽。在洗完澡後,突然想到 1 月是箱根驛傳的時間,我記得去年在國內的時候,還看到有直播源。可惜的是,今年的箱根驛傳已經在 1 月 3 日結束了,在今年這第 100 屆箱根驛傳上,青山學院大學奪冠,並刷新了賽事記錄,真是美好啊。自己了解這個賽事也是因為《強風吹拂》,雖然這本書有 “燃” 這個標籤,自己也被其中的熱血感染,但是時至今日,自己想到這本書時,感受到的只有跑者在強風吹拂中的輕盈。村上春樹在《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》說 “正是因為不想跑,所以更要去跑,這是長跑者的思維方式。”,跑步吸引我的也是這點,很多時候最大的困難只是邁出第一步:每次自己想偷懶不去跑步的時候,就想着只跑個 1 公里,但結果往往可以跑到 5 公里或更遠,而且越跑越輕盈。
SDG Challenge#
這周 SDG Challenge 正式開始。在 Kick-off Online Meeting 上,我發現在這次的 5 個 partner 中,我只認識自己 Team 所屬的 IBM。
第二天起床準備趕車參加 Inhouse Sprint 時,外面天都沒有亮。在等車時還遇到了公交車晚點,自己匆匆趕去另一個站台等車,才沒有近一步延誤行程。到達阿姆後,又因為 Metro 延誤,自己錯過了公交擺渡車,只能步行到 IBM。在 IBM,接待的人握手之後,驚訝於我沒有戴手套,我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在荷蘭騎車太久了,已經缺乏了步行出門裝的常識。
在 IBM Netherlands,我才知道 IBM 還有 Consulting 這條業務線,這次過來和我們討論的也全部都是這條線的人员。在一整天的活動中,我們討論了海運的 sustainability 。我了解到海運運送了全球 40% 的能源和超市中 80% 的百貨,因此,海運也直接影響了全球經濟和供應鏈的穩定。然而,這些僅僅發生在海洋中的旅程,卻鮮為終端消費者所知。雖然一些頭部公司已經發起並推動旨在低碳化海運的 cozev 標準,但是 sustainability 的議題,尚未由社會傳導至海運領域。
推動海運的 sustainability 需要獨特的融資方案,但是目前獲取融資存在以下問題:
- 銀行需要對底層資產的掌握,但是貨船在離港後失去網路通信,無法同步傳輸的數據會造成不確定性
- 同時,數據採集方面也會是一個困難的過程,為貨船布置傳感器需要成本,而且在確定採集怎樣的數據,以及 data integration 上,都還需要探索出統一的標準。
- 此外,貨船在平均的生命周期為 20 年,在 20 年後,如何提升貨船的 residual value,並以一種可持續化的方式報廢或再利用貨船,成為新的挑戰。
海洋相關的故事讓我著迷:海洋文明的發源,紛繁的洋流對歷史和地理的塑造、大航海時代遊戲中對世界的探索,都激發著我的好奇心。而這次通過海洋來觀察當代和未來社會,可能也會提供有趣的視角和故事。
生活#
劇集#
這周和 熊小花 把 《請回答 1988》 看了一半,上周我們在感慨劇集對上世紀的還原,這周我們在驚訝編劇對細膩親情的把握,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間複雜微妙的感情。雖然我可以猜透編劇在淚點的小套路,但每次都還是會被騙,應該是總能在這部劇中找到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影子,而這種微小的片段,可以跨越 8000 公里將我和家人連接。
捕蟲堇或米開朗基羅#
有天下午天氣太好了,我和 熊小花 出門散了步,路上還見到了寒風中看起來畏畏縮縮的羊和馬。我們的目的地是一家大型園藝店,裡面放置了各種花和園藝用具。我們給龜背竹挑選了一個固定它枝幹的杆子,回家的路上,還從奧斯汀,伍爾夫,米開朗基羅中,選定了 米開朗基羅 作為家中捕蟲堇的名字。
Data Science#
這周繼續在 Datacamp 上繼續 Data Scientist Professional with Python 的 Track, 本周完成了 Introduction to Data Visualization with Matplotlib 的課程,主要學習了:
- 繪製基礎的 histogram, scatter plot, bar plots, boxplots
- 使用兩個 Y 軸繪製兩種不同類型的圖
- 存儲圖像的正確方法,而不僅僅是在 jupyter notebook 中,右鍵另存為。
- 還學習了如何使用 yfinance 加載上市公司的交易數據
本周的學習筆記更新在 8_Introduction_to_Data_Visualization_with_Matplotlib
實習#
在完成最後一輪面試後,收到了拒信。在完成了 4 輪測試後,得到這樣的結果自己自然還是有些失望,不過起碼驗證了自己之前選擇的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的職業方向,也發現了自己在職場英語的交流上仍存在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。接下來需要規劃下 master 的課程安排,騰出時間在下半年找實習。
輸出#
-
過去的一周,寫了一篇 weekly reflection 和 學習的文章 Exploring CDF vs PPF in SciPy: Understanding Probability Functions,雖然寫的過程充滿了逐漸拾起表達能力的不適感,在好久沒有寫作之後,有這樣的開始自己感覺還是很滿意。
-
在寫文章的過程中,發現目前自己博客網站使用的模版,竟然不支持 Math typesetting,於是研究了一下午,將 Katex 集成到了網站中。
-
另外,自己在上周開始做 Django in Action 的 Review,但是進度不及預期,上周一共只完成了 3 章,這一周是最後一周了,需要趕下進度。
閱讀#
《不得貪勝》#
受到 請回答 1988 的影響,對劇中阿澤的原型 -- 李昌鎬有了好奇。在等打印機的間隙,讀了他的自傳 ——《不得貪勝》的第一章。
這本自傳的書名來自於 “圍棋十訣”:
《圍棋十訣》的第一條戒律便是 “不得貪勝”。 其意思便是字面上的 “越是對勝利存有貪念,越得不到勝利”。但是作者之所以最初會煞費苦心把這一條放在《圍棋十訣》的第一位,是因為他先知先覺地意識到 “不得貪勝” 的深刻性不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。它是統領其餘九條的總綱領,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人生指南。
這種領悟也貫穿了享有 “石佛” 稱號的李昌鎬的職業生涯,沉穩但精準。李昌鎬在書中說圍棋更多是對某種 “藝道” 的追求,諸如磨練心性、增強耐性、提升修養。而他也觀察到,享受這種更加高層次的樂趣的,往往是真正放下勝負欲的業餘棋手居多。職業棋手往往更加在意勝負和其背後的獎金,所以不能像業餘棋手一樣,想像到更加寬廣的世界。
這樣的感受和自己之前下國際象棋的經驗類似。在平時,自己還是很喜歡解決國際象棋中的謎題,找到當前局面的最佳解法。然而,當自己真的下棋時,就會過於在意自己的積分和排名,然後就在這種額外的壓力下出現一連串的失誤。
李昌鎬之後近一步將這種體驗推廣至人生層面:
人生的目標自然是 “求勝”,但是對目標過於執著,就會讓我們心浮氣躁、視野狹窄、思維僵化。 “不得貪勝” 並不是讓我們放棄 “求勝” 之心,而是要我們時刻保持頭腦冷靜,避開各種誘惑,認清自己,從而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。
買椟還珠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,但在人生中真正能超越具體的目標,享受過程的人,才是少數吧。
《Chip War》#
這周讀完了《Chip War》 的 Part 1。
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了晦澀半導體術語的書,但是整體讀下來,閱讀體驗意外的好。讀到目前為止,與其說這是一本講述芯片行業歷史的書,不如說是一本講述創新歷史的書。作者從人類對 “計算” 這一需求產生的歷史說起,在冷戰這樣的背景下,串聯起計算單元的演變:人類 -> 晶體管 -> 集成電路。
誠然,半導體產業的爆發有賴於那些創新理論,但真正將半導體從軍用市場引入民用市場,卻是一些性格強烈的個人:Fairchild Semiconductor 的 Robert Noyce,Texas Instruments 的 Morris Chang 和 Mary Anne Potter 等等。他們幫助實現了芯片實現理論到量產飛躍,並不斷降低成本、提高良品率。
In the mid-1960s, Fairchild chips that previously sold for $20 were cut to $2. At times Fairchild even sold products below manufacturing cost, hoping to convince more customers to try them.
這其中每一步的飛躍,都是難以復現的創新。之前有一本書叫做《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》,讀到目前,我想的問題的答案:
-
首先在於創新是一種輸入和輸出都不確定的產物,但是制定計劃往往要求對輸入和輸出的雙向控制,這種矛盾讓計劃本身是反創新的;
-
另外,創新本身就代表著對現存框架的否定,所以在一個既有的思考框架和環境中,創造出一個打破這個環境本身的產物,Marshall McLuhan 有一句話某種程度上揭示了這種窘境:
“We don't know who discovered water, but we know it wasn't the fish.”
Weekly Gems#
音樂#
這周還在 Spotify 上找到了電影的原聲,有一天我們把它當作工作的背景音樂。
Data Science#
之前註冊了 FRED 的數據接口,可以獲取美國最新和歷史的經濟數據,之後如果自己 master thesis 要做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方向的,會需要從這裡找數據集。
Code#
-
Git 是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,雖然自己從未搞懂如何處理 merger conflict。這周我發現 freecodecamp 出了一本 Gitting Things Done – A Visual and Practical Guide to Git [Full Book],應該會是一份很不錯的學習指南。
-
100-Days-Of-ML-Code 可以當作自己之後進入機器學習領域後的練手項目。